本文簡介:上世紀六零年代,張愛玲在美國用英文寫了《少帥》(The Young Marshal),取材自張學良和趙四的愛情故事。可惜出版代理人看不懂中史背景,大潑冷水,張愛玲心灰意冷,便擱置了這部寫了三年的小說,僅成七章。三年前,張愛玲的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開始整理這塵封近五十年的小說稿,於是邀請鄭遠濤翻成中文,本文作者馮睎乾則為《少帥》寫考證文章,並由本地藝術家何倩彤繪畫插畫。
《少帥》終於在今年九月一日由台灣皇冠出版,書內收入中譯共三萬七千多字,英文原文二萬三千多字,以及馮睎乾撰寫的附錄長文,從歷史和文學兩個角度分析小說。書一出版,台灣在十日內已經三印,香港至今(九月十八日)仍未有貨,可見祖師奶奶魅力十足。但四零年代後她風格漸變,寫法越成熟卻越不通俗,未必人人看得懂。馮睎乾將在本文深入淺出解說《少帥》的特色,讓大家更了解張愛玲這部傳說中的作品。
近日同宋以朗先生聊天,他無奈地說,好幾位記者問他:《少帥》寫得好嗎?他總是異常困惑,只能回答:你究竟說什麼啊?記者不明白這麼簡單的問題到底有什麼難明,又不好意思追問,索性轉換話題去了。這一問一答就這樣春夢無痕,永不見報。「你說,『好』的定義是什麼?」他攤一攤手問我。
「好」是什麼?我只有舉手投降。你要是認真討論,大可以進行蘇格拉底式辯證,再寫一部柏拉圖對話錄,結果很可能發現自己比開始時更不懂了。《少帥》寫得好嗎?很多人大概跟《紅樓夢》的瘋道人所見略同:好便是了,了便是好,《少帥》未完,就是不好。論證完畢。
宋先生有次提起他小時候看的歷史小說《金陵春夢》,還取笑蔣介石的口頭禪「娘希匹」。《金》我當時沒有看過,也沒興趣。後來聽說作者唐人即導演嚴浩的父親,反而好奇起來。終於給我找到一本,翻第一章已大爆「內幕」,說蔣介石本名「鄭三發子」,後來又繪形繪聲寫他逛窑子,揭陳潔如身世,聳人耳目,讀着就覺得跟現在小報或八卦雜誌無異。難怪它當年這麼哄動。一九五六年張愛玲起意創作《少帥》,《金陵春夢》剛好在香港《新晚報》連載完畢,不知道她有沒有看過。
對很多人來說,《金陵春夢》寫得「好」:名人秘辛黑幫內幕妓院指南應有盡有,徹底滿足了觀眾的好奇獵奇心,何況它行文通俗,敘事清晰,如逛窑子的幾回,作者為了寫得聲色俱全,特地參考《三十年歇浦滄桑錄》這部石印舊書,又擔心讀者看到「書寓長三么二」等行內術語會如墮霧中,竟不惜犧牲角色,要他們用導遊口吻向蔣介石逐個行話來說文解字。唐人對廣大讀者如斯體貼,一紙風行也很應該。同樣是歷史小說的《少帥》又如何呢?
《金陵春夢》的通俗佳處,《少帥》一概欠奉。《少帥》沒有秘聞,只有軼聞:某夫人的草帽在白金漢宮被風吹掉、端納在直奉戰爭拉走一條電話線、少帥擲錢幣殺楊宇霆、吳佩孚年代有人「陪斬」……張愛玲都可以如數家珍。只是這些片段式小故事沒頭沒尾,更簡約得毫無現場感——因為都是角色轉述的片段,它們不構成故事本身。
《少帥》的故事很簡單:周四小姐(即現實的趙四)十三歲,早愛上已婚的少帥,她常到帥府,他也喜歡她,大家就熱戀起來,她十七歲時終於搬進帥府,跟他的元配兩女共侍一夫。故事中唯一的危機是少帥已婚,周四處境尷尬,但戲劇張力不強,若無其事便解決了。追求故事性的讀者,我建議不必猶疑,趕快將《少帥》一手摔開,享受人生要緊。
一九六四年,張愛玲寫好《少帥》首七章,給三位外國朋友品評,即麥卡錫、斯溫及她的出版代理人羅德爾女士。她知道外國人對中史不甚了了,早已設法簡化。斯溫是中國通,很喜歡,但麥卡錫和羅德爾依然說歷史太混亂,尤其是羅德爾,她的口味較代表一般讀者,說許多中國人名她完全記不清。就因為她大潑冷水,張愛玲竟灰心得寫不下去。相比《金陵春夢》那份體貼入微,《少帥》未免對讀者太苛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