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月二十日《BBC》引述《經濟學人》旗下經濟學人智庫EIU(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)所撰寫的報告專文指出,歐洲二O一五年可能發生多場政治地震。報告說,隨著反對外來移民、緊縮政策,以及歐盟議會的民粹主義政黨,日愈受到歡迎,可能讓他們在下次的大選獲勝,同時也將使得主流政黨,被迫必須跟這股新興的民粹力量結合,重組出另一類前所未見的新執政聯盟。
報告預測指出,今年五月間舉行的英國國會大選,英國獨立黨(UKIP),可能搶奪部分保守黨、工黨的傳統票源,從而形成英國由單一政黨執政的局面,越來越不可能;國家政權的不穩定性,相對提高許多。

民粹主義可能成為歐洲未來的重大政治勢力。(網路圖片翻攝)
《BBC》國際事務通訊記者伍德里奇(Mike Wooldridge)報導指出,選民投票意願低落,以及傳統政黨的黨員人數持續下降,都將是引發政治結構震盪重組的重要因素。
報告中也提到希臘問題,由於在去年十二月無法如期選出新總統,導致國會解散,重新改選的希臘,將於本週日(一月廿五日)將重新舉行大選。希臘無疑將比英國更早成為觀察歐洲民粹主義勢力消長一塊試金石。
經濟學人智庫EIU指出,民調顯示,由齊普拉斯(Alexis Tsipras)所領導的「希臘極左聯盟黨」SYRIZA 可能遙遙領先,一旦成功組閣執政,不但會震驚整個歐盟,還將成為引發歐洲地區,政治動盪的催化劑。
EIU也指出,歐洲區內的丹麥、芬蘭、西班牙、法國、瑞典、德國,以及愛爾蘭等國家,都出現民粹主義黨派逐步崛起的同步現象。
新興民主浪潮的不確定結局
EIU也發出警告指出,近年來世界各地的示威活動四起。據估計,過去近五年來全球有九十多個國家,爆發具有顯著影響力的示威運動;主要由年輕、教育程度高、異議政治領袖,以及喜愛網絡社交媒體者,出面領導。
《BBC》記者伍德里奇說,要是人們將中東、北非國家的阿拉伯之春運動,視為國家邁向民主的過渡跳板,目前實質結果顯示,民主成果鮮寡,社會動盪多多。
另一個觀察指標,如香港的爭普選民主訴求「雨傘革命」,其成效如何,仍不明朗;西式的民主,依舊在中國無影無蹤。國際間面對亞洲各地的民主潮流,以及與中國內部中產階層崛起,中國能否在抵擋西方民主的立場上,不為所動,寸步不讓,還有待進一步觀察。
民報 http://www.peoplenews.tw/ 授權轉載